环蛸

Octopus maculosa   Hoyle
   

  76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特征 胴部卵圆形,体表光滑,不具颗粒,色素点斑极细。背面色斑特异:胴部、头部和腕部生有一些兰色的椭圆形或圆形环斑,每一个环斑外为深褐色的椭圆形或圆形的斑块所包被;环斑在各腕和头部各约4、5个,在胴部的约14、15个。短腕型,腕甚短,腕长约为胴长的2、3倍,各腕长度相近,腕吸盘2行。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,较左侧对应腕短,端器锥形,约为全腕长度的十五分之一;阴茎较短,阴茎部较瘦,膨胀部较胖。漏斗器W型。鳃片数约6-8个。中央齿为五尖型,边齿甚短,第1侧齿甚小,齿尖偏向一侧,第2侧齿基部边缘略凹,两端较隆,齿尖偏向一侧,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。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40毫米。
标本测量 ♀
头长:10毫米,头宽:14毫米。
胴背长:30毫米,胴腹长:25毫米,胴宽:16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50毫米,第2对腕60毫米,第3对腕55毫米,第4对腕60毫米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特性 喜暖性强,在广东万山群岛以东海域很少发现,我们的标本大部分采自海南岛南部海域,五月下旬采获较多;多栖居沿岸和近海区,底栖生物拖网的采获水深从20-74米,渔网也有采获,但总的数量不多。生活时,皮肤呈土黄色,环斑呈天兰色,甚为艳丽。环蛸是迄今被报道能咬人致死的唯一种类,但仅知一例:澳大利亚北部海域的一个潜水员被环蛸咬伤后,引起呕吐,呼吸障碍,运动失调,手足痉挛,最后全身麻痹而死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南部,马来群岛,澳大利亚,斯里兰卡,印度海域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环蛸的后唾液腺很发达,所分泌的毒素,被称为“环毒”(maculotoxin),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毒,主要成分有酪胺(tyramine)、组胺(histamine)和氨乙基(ami-noethyl)等,可提取降压药物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Halstead (1965)报告,在澳大利亚海域存在3种体表具有环斑的蛸类:Octopus lunulatus Quoy et Gaimard,0.maculosous Hoyle O.faciatus Hoyle,认为它们彼此混淆不清;Berry (1953)也认为这3个种是否为同一种,尚属存疑。据我们查考,O.lunulatus发表于1832年,其环斑甚大,而且其外不具深褐色的规则斑块;0.maculosus和0.faciatus分别发表于1883年和1886年,两种的斑块形态一致,仅后者的胴部中央区育2、3条不规则的细条纹。在我们全长50-95毫米的环蛸标本中,有的个体的胴背中部后端具1、2条不规则的细条纹,有的个体胴背未见条纹,这种情况与雌雄个体并无关联。因此,Hoyle在1883年最先发表的O.maculosus应予确认,而0.faciatus和0.pictus var.faciatus应为异名。尽管环蛸胴背的条纹,甚至阴茎的形态,在个体之间略有差异,但总未越出此种固有的基本特征。至于0.lunulatus和0.maculatus,两种之间的斑块形态不仅有明显差异,而且齿舌形态也有较大区别,我们同意Robson (1929),Adam (1954)将它们分为2个独立的“种”。然而,我们认为两氏把maculosus放入Hapalochlaena之中并不适当。Hapalochla ena为Robson在1929年建立的新属,除环斑性状与腕长较短外,其他性状与Octopus并无明显差异,我们以为另建一属似无必要,maculosus仍以放入Octopus为宜。据Roper (1983)的最新文献,Voss (pers. comm.)也拟将Hapalochl-aena与Octopus合并。